close
所謂的客觀,只是隱藏在主觀裡而已
那是一個想法,那是一種觀念
或許會覺得「說得好」亦或是「做得好」
只是剛好在你口中的客觀
和我的部份主觀契合到而已。

我的客觀裡,必須還有要「原則」來輔助
若是原則太過顯性
想必在旁人眼中
那又變得不叫客觀,而是主觀。

並非是什麼聖人
也根本不關聖人何事
我只能做我自己
要是必須去當別人眼裡的自己
是否就必須要將他人所說的指令
「你坐下」「你說話」「你說對不起」「你說謝謝」
來一件件地達成
我想,那就不會叫做「是我」。

對那個你說
我想你是好意
我想你是替他人著想
你的所說你的期待
讓我覺得,另外一個她該珍惜你的這番心意。

只是我並不會覺得
因為一句話,因為一個字
就能把現在過去及未來的狀況變得更加良好
若是在說出口的前提是,「我希望你能做某件事」
而不是我本身所想要所願意去做的,這會變成沒有意義
那些話,叫做「期待與建議」
不是我自己的「我希望」「我想要」。

或許當一件事情碰巧地引發一連串的反應
從外表看來,就像是日劇常演出的校園欺負事件一樣
集體排斥、關廁所、在鞋子放圖釘、在書上寫「去死」
人人都像小小推理家
將所有事情加上加號,將所有事情串聯起來
給個因果關係,就宣佈了「兇手就是你!」

可是這不過是各自獨立的事件
每個人有自己的思考模式及界限和原則
當事件和所堅持的觀點相抵觸時
說「不」是個權利,於是說了
只是當多數人都說「不」的同時
看起來就會像是串通串聯及背叛一樣。
唯一將這些事情串聯起來的,是你想像中的受害者。
(用受害者是否太果斷?誰說只能有一個受害者?換個角度想,被淚水淹沒的人,不也是,受害者?)

「聽聽所有人的聲音吧。」
這也是我給的一個「建議」
儘管要做到實在是太難
所以我也只能將你的期待
當做個「建議」來聽聽,好嗎?

若是字眼太過銳利
再次毀滅心中的理想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沒辦法。

我想做我自己的自己
就讓我做,我想我願意做的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 的頭像
    Jo

    mY stYle mY waY

    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